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干部培训:187-1798-0582

>银行培训:187-1798-0582

>企业内训:187-1798-0582

>教育培训:187-1798-0582

>医院培训:187-1798-0582

>专题培训:187-1798-0582

>其他培训:187-1798-0582



企业培训
7*24小时 在线咨询 免费索取资料
在线需求提交

看不清楚,换一张

上海交通大学召开2016年春夏学期干部大会

  2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春夏学期干部大会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报告厅召开。校党委书记姜斯宪主持会议并讲话,校长张杰作学校工作报告。全体校领导,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班子成员,院士、“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和上海市教学名师等教学和科研骨干代表,机关干部,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党校中青班学员、基层党支部书记,全体思政教师、辅导员参加会议。医学院另设分会场。



       姜斯宪宣读了教育部党组关于范先群同志担任中共上海交通大学委员、常委、副书记的任命,并对范先群同志作简要介绍,强调范先群同志政治坚定,年富力强,视野宽阔,开拓进取,有多岗位的党政工作经历,熟悉医学教育和医院管理,还是一位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和科学家,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表示相信范先群同志一定能团结和带领医学院党委班子、全体师生医务员工继往开来,勇攀高峰,为上海交通大学和交大医学院冲击“两个一流”做出新的贡献。


       张杰指出,过去一年以来,在全校师生医护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学校“十三五”规划已基本完成,“交大2020”发展战略路径更加清晰;综合改革实施稳步推进,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治理框架和发展道路;精心筹备120周年校庆,彰显大学文化,提升社会影响;长聘教职制度开始实施,加快形成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师资队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有力体制保障和良好生态环境;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日渐深入,彰显国际影响力;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希望为国家战略及区域发展做出不可或缺的独特贡献;徐汇校区面貌整体提升,重现徐汇校区的历史风貌与校园文化,百年交大文脉永续;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优势凸显,进一步凸显交大学科与创新平台建设成效;自然科学基金稳踞榜首,总项目数、总经费数、面上项目数、青年基金数位列全国第一,充分体现了交大持续的创新活力;致远整合式创新教育模式进一步获得社会认可,获得了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2015年,学校提出工作目标8大类43项、共计188件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良好。


       谈到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思考,张杰指出,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蓬勃兴起,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责任,也是巨大的发展机遇,要把创新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灵魂。张杰强调,要完善以人为本、制度激励为主线的大学治理,实现发展模式、管理模式、激励方式的三大转变,构建卓越的四大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张杰指出,回顾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学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组织优势的充分发挥。站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在保持组织优势的同时,仍需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力,不断补齐影响创新活力激发的短板,保持快速发展,实现整体一流。

   

       姜斯宪对深化改革提出了要求。姜斯宪指出,过去的一年,综合改革有了很好的开局,按照蹄疾步稳、分类实施的原则,6个领域98项改革任务中55项任务已经启动;其中长聘教职、一门式服务体系建设、科研体制改革等几个关键领域和环节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党委常委会组织的“学在交大”、“院为实体”、“多元评价”初步形成了改革方案和政策举措,本学期要逐步转入认真落实政策举措的阶段,推动改革取得实效。姜斯宪指出,“学在交大”是奋斗目标,其关键是要牢固确立“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深化育人体系改革,实现教学相长;要更加自觉地将学校的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调政策、动真格,完善评价和薪酬制度,形成“教书为要、育人第一”的制度激励和政策导向,激励更多的老师更好地投身教学、带好学生育好人。“院为实体”是体制保障,要牢牢把握“综合预算”、“协议授权”和“自律监督”三个关键,加快构建校院共同发展的“动车组”新动力模式,充分激发院系内生发展动力。“分类评价”是激励保障,要以“多元评价”改革为支撑,在前期试点工作基础上,深入推进学校长聘教职体系建设;要制定学校实施“多元评价”改革指导意见,结合“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施,确定校院两级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规模、水平结构、资源投入、运行机制;要按照“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激励、分类发展”的原则,完善制度设计,制定实施各类群体的评价实施细则,研究设计面向各类各级人才相对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调动各类人才群体的积极性。